每年进口765万吨特种钢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为啥不自己造?2025-09-17 23:15:34
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连续二十八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但我们每年仍要进口数百万吨特种钢材
大到飞机火箭、船舶发动机,小到圆珠笔头、剃须刀片,很多高端制造领域依然离不开进口特种钢。我们明明能炼出那么多钢,难不成这些材料却搞不定?是技术门槛太高,还是市场机制问题?这几年国内企业又在做哪些努力?
中国钢铁产量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巨人。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每年还不得不进口850万吨左右的特种钢?答案并不复杂:我们缺的不是钢,是好钢。
特种钢和普通钢,虽同属钢铁家族,技术门槛却天差地别,特种钢成分更纯净、工艺更精密、性能更稳定。笔尖钢要能切出微米级的导墨槽,核电管道要耐辐射耐腐蚀,风电轴承要承受几十年大风不停转……这些都不是普通钢厂能轻易做出来的。
之所以长期依赖进口,是因为高端特种钢背后是一整套技术体系,材料设计、纯净熔炼、精密轧制、热处理工艺,甚至检测标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积累。
以往,国内大多数钢厂更擅长大规模生产建筑用钢、普通板材等大路货,这些产品技术成熟、市场需求大,但利润越来越薄。
而研发特种钢,尤其是高端品种,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台高端真空熔炼炉就可能上亿元,研发耗时往往以年计,对于习惯了以量取胜的企业来说,转型并不容易。
更何况,很多下游用户长期以来更信任进口材料,汽车厂商、能源企业宁愿多花钱买保险,也不敢轻易尝试未经大批量验证的国产材料,这种信任壁垒,某种程度上比技术壁垒更难打破。
所以我国钢铁虽然产量第一,却仍要进口,有些是因为造不了,而有些则是因为很多高附加值、高技术门槛的品种,我们起步晚、积累少,还没完全站稳。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特种钢的短板,是因为圆珠笔尖。前几年有一个话题频频上热搜:中国能造高铁和航母,为什么却造不好一支圆珠笔的笔头?
其实笔尖钢的制造难度被严重低估了。且不说那颗微小的碳化钨球珠,光是托住它的球座体——也就是常说的笔尖钢,就要经过20多道精密工序。其内部要加工出5条引导墨水的微米级沟槽,最顶端的开口必须在0.3~0.4毫米之间,误差超过一丝都不行。
之前这类材料基本从日本、瑞士进口。直到太钢、青拓等企业集中力量攻关,最终实现了笔尖钢的国产化。
同样实现突破的还有剃须刀用钢,酒钢集团研发的6Cr13不锈钢,凭借超高纯净度与韧性,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端剃须刀钢材的垄断。
从小小的笔尖和刀片起步,一些中国企业逐渐积累信心和能力,向更大、更难的领域进军。
手撕钢是一种厚度只有零点零几毫米的不锈钢箔,用手就能撕开,却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之前全球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国内长期依赖进口。天津天材科技经过持续攻关,最终实现了0.02毫米手撕钢的稳定量产,甚至还在向更薄迈进。
再比如能源用钢,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超超临界锅炉管、高端风电轴承钢、耐腐蚀镍基油井管……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材料,技术要求极高,一旦失效后果严重。
近年来,中国钢铁企业不断突破,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湖南华菱2023年就实现了80个钢种的进口替代,高附加值品种钢占比大幅提升,这些突破背后,是企业坚定的战略转型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被动局面。
但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产品要真正被市场接受,还要过应用验证和信任积累这一关。中国特钢,是如何打动用户的?
你可能会觉得,笔尖钢、剃须刀钢这种东西,全国需求量加起来也不过几千吨,值得企业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去研发吗?答案是:值得,而且非常值。
普通碳钢一吨利润可能只有几十到几百元,而一吨高端剃须刀用钢,利润可达几千元,虽然总量不大,但利润率远超普通钢,而且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还能帮助企业在激烈价格战中跳出同质化竞争,真正靠技术赢得市场。
不过,研发出特种钢只是成功了第一步,国产特种钢哪怕性能达标了,新进入市场的特钢产品仍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客户不敢用。
现在工厂基本上都是机床作业,因为技术含量高、定制化强,特钢产品很难被简单替代,作为工业制造的关键零部件材料,企业宁愿多花钱买进口,也不愿冒险尝试未经大批量验证的国产料。
但只有获得客户的认可,国产特种钢才能与更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很多企业采取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免费送样、配合测试、反复调整。
国产特钢并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更具性价比和服务灵活性,尤其在一些定制化需求强的领域,国内企业响应更快、配合度更高,客户反而愿意买单。
此外,政策支持也在助推国产替代,2024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国产特钢的整体结构仍以中低端为主,约60%的产品还处于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的低位,在高温合金、核电蒸发器管、高端轴承钢等领域,我们与国外隐形冠军仍有差距。
2022年我国钢铁产量多达10多亿吨,但仍需进口850多万吨特种钢,2023年仍进口765万吨。对特种钢的整体进口依赖度虽然从历史高点回落,但每年从国外购买的特种钢数量仍不是个小数目,且还集中在卡脖子品类上。
换句话说,国产特种钢还需要更多像笔尖钢、手撕钢这样的突破,逐步把高端领域的进口依赖降下去。
特种钢的下游应用中,能源行业占比约11%,却支撑着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战略。
无论是传统煤电、油气开采,还是新能源、核电,都极度依赖高性能钢材,设备越来越大型化、工况越来越苛刻,材料如果不能耐高压、耐腐蚀、抗疲劳,根本玩不转,也正因如此,能源领域被视为特钢企业的战略市场。
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约200吨蒸发器传热管,这种管子必须常年承受高温、高压、强辐射,目前主要依赖进口。
但随着2023~2025年新核准核电机组集中招标,国产传热管有望迎来突破,预计到2030年,国内每年新增核电装机可能突破10GW,相关特钢需求将达到5800~33000吨。
火电每1万千瓦发电装机就要消耗100吨高压锅炉管,在“十五五”期间,中国预计每年仍将新增煤电装机约5000万千瓦,加上超超临界机组推广,高端锅炉管市场空间也非常可观。
风电是目前国产化率较高的领域,但主轴轴承仍部分依赖进口,海上风电的发展对轴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耐盐雾、承重强、寿命长。谁能做出更好的轴承钢,谁就能抢占下一轮风口。
除此以外中国酸性油气田比例也很高,传统钢管容易腐蚀失效,随着油气勘探走向深井和深海,高合金含量的耐腐蚀油井管成了刚需,这类产品目前进口占比较高,国产替代潜力大。
除了上述品种,氢能储运罐用不锈钢、光伏支架结构钢等新兴需求也在快速成长,太钢集团已经开发出液氢专用不锈钢,支持中国氢能产业,宝钢、河钢也分别与宝马、奔驰合作,研发低碳汽车用钢。
值得强调的是,能源行业资本开支持续高增长,这为特钢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但要想分蛋糕,中国企业还得从“能做”到“做好”,真正在性能、一致性、寿命上比肩国际产品。
从低端到高端、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进口到逐步替代,中国企业正在特种钢领域一寸寸前进。
虽说在部分高端特钢领域,我们与日本、德国等企业仍有距离,一些核心组件仍需进口,但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
未来,随着能源转型、制造业升级以及政策持续支持,中国特钢行业将迎来更多机遇,我们有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产业链,还有一批愿意啃硬骨头的企业,也许用不了太久,中国特种钢将成为中国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钢铁企业应如何在千锤百炼中完成凤凰涅槃?——中国钢铁新闻网2024-05-24
改变“大路货”多、“高精尖”少的局面——国产特种钢是这样“炼”成的——新华网2022-06-10
低位崛起:2024年优特钢出口量或突破640万吨——新浪财经2024-11-28 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