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纳斯达克挺进海外动保市场2025-08-21 21:48:21
在生物医药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业生物”)作为国内动物疫苗领域的领军企业,始终以“科技让动物更美好”为使命,践行“做正人、行正道、干正事、兴正业”的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公司凭借悬浮培养技术、国际领先的新版GMP改造而成的14条先进生产线,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中实现逆势增长。
近年来,企业从传统政府招标模式转型为市场化驱动,推动猪用疫苗业务持续领跑,禽用疫苗业务高速扩张,并扬帆国际市场。面对“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带来的政策红利与技术革命机遇,正业生物如何以创新突围同质化竞争?又将如何平衡商业拓展与社会责任?围绕以上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林。
目前,正业生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未来3—5年,公司希望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
宋松林:正业生物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从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已逾20年。近年来,依托中国养殖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科技是其核心驱动力,秉承“科技让动物更美好”的使命,正业生物致力于将前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与服务,以高科技生物制品为养殖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生物科技领域,公司近年来有哪些突破性技术或产品?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如何?
宋松林:近年来,正业生物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围绕研发创新、硬件升级、工艺优化和技术服务四大领域布局。研发层面,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0%,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的标准;硬件建设上,通过新版GMP改造完成3个车间14条生产线升级,并引入数字化技术,三号车间获评吉林省动物生物制品行业首个“数字化示范车间”;生产工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技术精细化实现产品质量行业领先;技术服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例如联合完成203种致病性抗原检测等创新实践。
在生物科技领域,公司近年来有哪些突破性技术或产品?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如何?
宋松林:近年来,正业生物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围绕研发创新、硬件升级、工艺优化和技术服务四大领域布局。研发层面,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0%,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的标准;硬件建设上,通过新版GMP改造完成3个车间14条生产线升级,并引入数字化技术,三号车间获评吉林省动物生物制品行业首个“数字化示范车间”;生产工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技术精细化实现产品质量行业领先;技术服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例如联合完成203种致病性抗原检测等创新实践。
凭借科技硬实力,正业生物2025年成为中国动保行业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并成为吉林省动物疫苗出口领军者。国际市场布局同步加速,产品已完成埃及、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注册及销售,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步伐。通过“精研科技、精致产品、精准服务、精确防护”的5P精准免疫理念,正业生物正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全球动物健康防护能力。
目前生物科技行业竞争激烈,正业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应对同质化竞争?
宋松林:正业生物的全球化战略以“三步走”稳步推进:首先是产品出海,早在三四年前首批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其次是资本出海,2025年初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最后是资源整合,借助上市平台集聚国际化科技力量服务全球动物健康市场。
公司“科技铸造精品、品质成就未来”的经营理念构成核心竞争力。在科技端,组建了包含三类新兽药(含两项一类新兽药)的创新产品矩阵,2025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将推出8款新产品,以研发突破行业同质化困局。在品质端,通过持续投入已实现疫苗产品稳定性与国际巨头比肩,多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种品质跃升吸引了国际企业主动寻求合作。
当前公司进入“科技输出+国际协作”新阶段:一方面以创新产品矩阵增强市场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共享推动行业整体升级。这种“硬科技+高可靠性”的双轮驱动模式,正使其从跟随者逐步转变为全球动物健康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近年来,国家对生物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如“十四五”规划)对公司业务有何影响?行业未来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什么?
宋松林: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双重扶持下,正业生物近年来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依托吉林省及吉林市各级政府的支持,我们成功搭建起6个省级科研平台,其中5个均是在“十四五”期间获批建立的,包括吉林省动物疫苗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新获批的宠物疫苗重点实验室,以及吉林省正业动物痘病毒疫苗科学家工作室等系列创新载体。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此外,在项目合作方面,我们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紧密协作,累计参与吉林省科技项目20余项,这些项目多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框架下开展的,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技术创新。
正业生物这些年在环保、公益或社会责任方面有哪些实践?如何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
宋松林:正业生物在环保与社会责任领域形成了系统化实践,其核心特色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环保实践: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升级。作为科技型绿色企业,正业生物将环保标准提升至行业前沿。例如,其污水处理管道采用304不锈钢材质,该材质虽成本较高但耐腐蚀性强,长期运维更经济。这一举措不仅获得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更被行业专家作为标杆案例推广。事实上,公司主动将环保投入视为生产基础设施的必备要素,通过硬件升级(如高标准污水处理设备)与精细化运营(如实时监测系统)的双重保障,实现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技术投入即生产力”的模式,既规避了环境合规风险,又通过行业示范效应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二是公益实践:长效机制响应多元需求。在公益领域,正业生物构建了“教育支持+应急响应”的双轨机制。教育扶持:与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设立奖学金,通过持续资助农业科研人才,间接推动行业技术储备。
危机应对:在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中快速反应,展现企业公民担当。此类实践不仅强化了公众品牌认同度,更通过利益相关方互动形成了社会信任资产。
正业生物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框架,其核心策略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前瞻性投入与长效机制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效益的协同增长。
未来正业生物在海外市场有怎样计划?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宋松林:正业生物在海外市场的计划聚焦于全球化布局,逐步建立国际销售网络与合作体系,并推动符合当地标准的生物制品研发与注册。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国内外监管政策与法律差异显著,尤其在动保行业,不同国家的审批标准、数据互认及产品准入要求可能形成壁垒;其次,人文与文化差异影响市场策略的本地化实施,包括消费习惯、渠道管理与品牌认知的适应性调整;此外,国际市场已存在国际先进动保企业的激烈竞争,其技术积累与行业主导地位构成显著压力。
企业需“练好内功”,通过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借力”全球化资源,例如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引入尖端技术或合作研发。而更深层次的机遇在于依托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将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供应链优势与全球业务拓展相结合,以系统性路径实现稳健“出海”。中国生物制品企业仍处于全球化初期,需长期坚持战略定力与本土化深耕。
科技行业需要高精尖人才,正业生物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是否有校企合作等举措?
宋松林: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对于扎根东北非省会城市的正业生物而言,留住高端人才确实面临地域上的挑战。不过,公司在生产和管理基础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不错成效,流失率较低。为了吸引和留住博士等高端人才,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来增强吸引力;其次,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比如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施人才共享模式,这一模式获得了吉林市委、市政府以及吉林省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成功引进4名博士及博士后,其中两人还获得了吉林省级科创专员的认定。
在研发层面,公司积极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科学家工作室,联合海归博士、教授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利用公司的生产研发硬件优势,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公司的高管担任校外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将实验课放在公司研发中心,实现学历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论文选题也源自研发实践。此外,公司还鼓励研发骨干攻读在职博士,现有四五人获评吉林省省级人才。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公司获得了职称评审资质,可自主评审副高级职称,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流程,还增强了对技术工人的认可,进一步弘扬了工匠精神,这也与集团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培养和激励措施,公司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当初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况,想到用“正、匠、赢”三个字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我们又是如何践行的?
宋松林:这是我们管理团队对正业历史资源和传承进行逐一梳理后确定的。正业生物的企业文化可凝练为“正、匠、赢”三维价值观体系,形成有机互补的成长闭环。
“正”是企业根基,从商号本源衍生出“四正”理念:以做正人为品德基石,通过行正道把握行业规律,以干正事校准战略方向,最终实现兴正业——即与客户协同创造价值。此维度确立了企业发展的道德坐标与价值取向。
“匠”是传承基因,构建“六匠”培养体系:在人才梯队上分设新匠(成长期)、巧匠(技能精进)、名匠(行业标杆)三级成长路径;在品质追求上形成匠心(态度)、匠艺(能力)、匠造(成果)三级飞跃,将工匠精神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赢”是发展动能,包含三层进阶:首先培育勇于竞争的开拓意识,继而锤炼善于取胜的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生态价值。这一维度打破了传统东北企业的地域认知局限,塑造了进取型发展观。我相信正业生物会一如既往地遵循企业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在行业中行稳致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