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务环境集团 智慧治水织就民生幸福网2025-08-13 19:21:37
近日,东莞多镇街发布暴雨预警,东莞市水务环境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水务环境集团”)启动常态化应急管理机制,集团及下属各级企业以“汛”为令、严阵以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发挥先锋作用。集团旗下管网公司连夜驰援塘厦、常平地下车库,抽排积水超10万立方米;供水公司强化24小时值守,筑牢供水防线;建设公司党员突击队巡查加固设施;科技公司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畅通;碧水公司快速处置漏点,保障用水安全。
作为这座活力之城的水安全“守护者”与水生态治理“主力军”,水务环境集团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勇担使命、锐意创新,积极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以“水力量”赋能城乡协调发展,为“强镇兴村”注入核心动能。
保障安全优质供水,是水务工作的基石。水务环境集团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水厂建设为核心,实现了从单一水源依赖到东江、西江“双水源、双动脉”的历史性飞跃,彻底扭转了供水安全的被动局面。
矗立于松山湖畔的松山湖水厂,是这场跨越的标志。这座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厂,设计总规模达110万立方米/天,堪称一座“制水工艺展览馆”。其采用“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安全消毒”的全流程工艺链,出厂水质不仅稳定达标,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步入厂区,智慧气息扑面而来。管控一体的智慧水务系统如同“超级大脑”,实时监测一万余个数据点,通过数据模型驱动与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加药、优化运行,使吨水电耗较传统水厂显著降低15%。绿色基因同样深入骨髓:下叠式布局大幅节约用地;“海绵厂区”实现雨水与生产尾水收集回用;分区压力供水及高效变频水泵技术,让每一度电都物尽其用。
动脉强健,还需毛细血管畅通。面对老旧管网渗漏、水质二次污染风险,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打响了规模空前的“管网更新战”。累计投资约14.78亿元,以“绳锯木断”的恒心,完成25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的改造重任。技术攻坚与精细协调贯穿始终:球墨铸铁管、PE管、不锈钢管等耐腐蚀、长寿命、高抗压的新型管材被广泛应用,从根源上守护“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与输送稳定。
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静脉”与“肠道”,其健康运行关乎防汛安全与城市秩序。水务环境集团管网公司积极拥抱科技,为城市“血管”装上了智慧的“CT机”与“预警雷达”。
管道破损问题排查依赖传统检测手段做“胃镜”,效率低、扰民大。如今,探地雷达技术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台为城市地下管网做“B超”的利器,无需打开井盖即可进行管道破损风险初步排查和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人员轻推设备掠过路面,地下世界的“病灶”——无论是危险的空洞、脱空,还是预示风险的土质疏松、土壤富水体,其分布位置、规模大小即可清晰成像。这为精准制定修复方案、防患于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与安全性。
针对井盖破损、沉降等“城市疤痕”,管网公司推广预制井盖修复新工艺。如同“微创手术”,该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影响。结合网格化巡查管理体系,一张“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的立体化监测网已然形成。
东莞地处岭南,夏季暴雨频发,防汛排涝是年复一年的严峻考验。管网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闻“汛”即动。
据统计,过去一年,管网公司累计巡查里程超59.5万公里,高效处置积水点647处次。每当暴雨预警高悬,党员突击队总是率先出现在最深的水、最险的点。风雨中,他们疏通管道、徒手清障的身影,是城市最安心的保障,也赢得了市民“风雨护城人”的由衷赞誉。智慧手段与传统担当的结合,为东莞筑牢了防汛排涝的“铜墙铁壁”。
随着污水处理量攀升,伴随产生的污泥如何处置,曾是困扰城市的“老大难”,被视为沉重的“环境包袱”。水务环境集团实业公司构建起全市生活水质净化厂污泥处理处置全闭环体系,创新实践“分散减量+集中处置”模式,成功推动污泥从“治污终点”向“资源起点”的华丽转身。
其中,备受瞩目的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正书写着“化泥为能”的绿色传奇。这个设计处理规模高达2000吨/日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污泥单独焚烧标杆。其核心在于采用国际领先的焚烧处理技术:污泥在高温烈焰中实现彻底无害化,杀灭病原菌,分解有机污染物;焚烧产生的热能可回收发电,灰烬经稳定化处理后可作为建材原料,真正践行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终极目标。
项目对环保标准的追求近乎苛刻。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确保排放指标远优于国标;严格的臭气控制措施覆盖运输、贮存、处理全流程,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这座“污泥重生工厂”,不仅能解决东莞的污泥出路难题,更将为全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方案”,树立起绿色低碳的新标杆。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水务环境集团注重产业协同,构建开放、创新、共赢的水务生态圈,集团旗下供水、净水、管网等公司既是业务主力,也是协同关键节点。
供水公司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其研发项目破解原水水质波动难题,智能投加系统与排泥工艺优化实现效益双赢,成果已推广。净水公司开放合作,联合研发技术突破污水处理瓶颈,加速成果转化。集团正整合资源打通全链条,强化协同,目标打造“湾区领先的水务一体化综合运营服务商”。
初见时小妮,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斯文瘦小的女生勇担着水厂自控设备管理工作,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她的工作态度一样,精神又干练。
2012年,时小妮从东江水务公司(现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转入第三水厂,成为一名自控维修员。“深入水厂生产一线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魅力。”时小妮在采访中回忆道。从设备图纸到故障排查,她白天跟老师傅跑现场,晚上自学控制逻辑与编程,短短一年便成长为技术骨干。2022年,她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加入松山湖水厂运营筹备组。
作为东莞市首个东西江双水源水厂,松山湖水厂项目是全市重点民生工程。时小妮带领团队参与自控系统调试,与设计院、施工单位反复打磨工艺细节,最终实现水厂顺利投产。
在松山湖水厂试运行期间,时小妮主导的两次技术攻关更彰显了她的专业能力。面对重力浓缩池频繁漫水的难题,她通过优化排泥池控制逻辑,将回流管路调整为PID调频模式,最终使浊度恢复正常;针对人工操作计量泵效率低的问题,她设计出自动周期转泵程序,将每周27次的手动操作彻底转为自动化。时小妮表示:“技术改进的初衷,是让一线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扎根一线年,她获评“优秀员工”“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时小妮笑着说:“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更是一种持续前行的责任。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提醒自己‘要配得上这份信任’。”她表示,在成为“劳动模范”后,自己主动承担了更多跨部门协作工作,哪怕牺牲休息时间也要解决水厂突发故障,因为不想辜负大家的期待。
凌晨四点的松山湖,夜色如墨。范绍锦打着手电筒走在净水厂的小路上,耳边突然传来“哗啦”的水声——地下水管又漏了!他立刻联系施工队抢修,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返回宿舍休息。这样的场景,在松山湖科学城水质净化厂(下称“科学城项目”)调试期几乎成了常态。“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但感恩团队很给力,一发现问题马上响应。”这位27岁的项目负责人回忆。
范绍锦是水务环境集团净水有限公司科学城项目筹备负责人,自2020年入职以来,扎根水处理一线,从基层化验员快速成长为技术管理骨干。
“这个项目是我入职以来最大的挑战。”范绍锦介绍,科学城项目不仅承担着改善河流断面水质的重要任务,更是AOA厌氧氨氧化新工艺的东莞首个试点项目。范绍锦早于施工队伍进驻工地,自去年7月起便常驻工地现场,和工人们同吃同睡。
这是一个特殊的“旧改”项目——并非从零开始建设,而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原项目已经过三期的扩建,地下错综复杂的旧管道成了最大的未知数。“每一天挖开都可能发现新问题,通水后才知道哪里漏水。”范绍锦介绍。
这还是一个改善断面水质的重点项目,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影响项目投产的日期。范绍锦深知,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最快掌握情况。他介绍,有施工人员在清洁过程中发现两组利旧二沉池清水放空的流速不一样,进而发现其中一组二沉池放空管有堵塞隐患,于是马上汇报,正是这种及时的细节沟通,让他们迅速复核施工情况,优化工艺段运行效果。
从土建到调试,再到正式运营,看到新工艺稳定运行、水质逐步改善,范绍锦满是成就感和源源不断的干劲。
李振豪是东莞“95”后青年,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现任水务环境集团管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运营工作部片区经理(东城街道)。五年军旅生涯锤炼的“啃硬骨头”精神,让他从一个听不懂“BOD5浓度”的“职场小白”,成长为管理550公里市政管网的“片区管家”
“刚入职时,开会听到‘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这些概念,就像听天书一样。”2019年6月入行的他,面对陌生领域手足无措。但他从基础做起:扛撬棍开井盖、记台账,盛夏40℃高温下坚持户外巡查。“部队教会我不懂就死磕。”下班后他啃专业书、追着老师傅请教,半年后终于“上手”。
这种“学中干、干中学”的韧劲,在2021年接手东城街道污水收集提质增效工作时迎来考验。当时,温塘污水处理厂年平均BOD5进水浓度在78mg/L,远低于污水处理厂的标准。“就像奶茶放了太多的水,没有奶味也没有茶味,所以要把这些不该进来的水排出去。”李振豪解释。
BOD5浓度是污水处理的“晴雨表”,浓度不达标意味着大量外水挤占管网,既影响处理效果,又浪费资源。要解决问题,就得找到那些不该进管网的“捣乱分子”。李振豪通过制定科学的排查计划,重点解决各截流井大倍数截流和外水倒灌问题,像给片区做“B超”一样逐段排查。
经过两年多的攻坚,李振豪与团队成功将东城温塘污水处理厂从2021年的年平均BOD5进水浓度78mg/L,提升至2024年的年平均BOD5进水浓度95.7mg/L;2025年上半年东城温塘污水处理厂平均BOD5进水浓度为108mg/L,牛山污水处理厂平均BOD5进水浓度为113mg/L,全年有望稳定达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