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老牌军工成为涉水密封“领跑者”2025-07-09 11:32:39
从军需胶鞋,到家居门窗、输水输气管道及水利枢纽密封胶圈……际华三五一七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简称际华3517)的橡胶制品及创新型密封解决方案,现已广泛应用于民生关键领域。
如今,凭借突破性技术,际华3517完成从传统军工向橡胶高分子材料核心企业的转型,成为密封领域“领跑者”。其涉水密封制品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产品使用寿命达139年,为国内首家获英国WRAS认证的直饮水胶圈研发企业,给排水密封技术全国领先。2024年产值1.12亿元,年税收2000万元。
提及际华3517,不能不提它的“前世”。公司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解放军总后勤部下属的第三五一七工厂,中国第一双解放鞋,就出自这里,是军队70多个军需用品后勤保障的重要一环。
随着时代变化,特别是2022年,根据国家国企改革的要求,际华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重组。它成了新兴际华集团旗下际华集团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也集中在了橡胶高分子材料的高技术制造上。这一变,让老厂焕发了新的活力。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际华3517,扎根岳阳700亩的土地,拥有总资产25亿元。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鞋厂,而是依托新港区“三园一地两中心”项目,构建起覆盖“橡胶原料加工—混炼胶制造—高端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公司负责人坦言,过去重资产依赖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技术密集型、经营服务型的高科技企业转型。正是这种危机感和前瞻性,驱动着企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整合转型后,际华3517的终端产品也日益丰富,从常见的鞋材大底,到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铁路、船舶等领域的橡胶密封制品,产品线不断延伸。
更让人瞩目的是,该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色工厂,拥有省级橡塑密封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
这些“名片”,标志着际华3517已从过去的传统制造,成功转型为高技术制造的优势企业。
走进际华3517的生产车间,其工业4.0全自动生产线上,橡胶原料经过混炼、成型、硫化等工序,逐渐蜕变为各类精密橡胶制品。通过携手华为打造“橡胶配件智能样板车间”,该企业成为中南最大的橡胶智能化改炼中心,实现产能提升10%、不良率下降3%。
“我们专注于高性能混炼胶基础材料的研发制造,并提供长寿命、耐极端环境的高端橡胶密封核心部件。”该公司副总经理黄奕说,“特别是在岳阳综合保税区内建起行业前五的混炼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区位和装备优势。”
当前,际华3517突破性掌握超长使用寿命(139年验证)、极端耐高温(110℃/64.8年)、超大口径(DN3000国内首创一次成型)等世界级或国内领先的橡胶密封核心技术。48%的橡胶密封圈制品出口到德国、南非等90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广泛用于武汉排渍工程、上海天然气管道工程等国家大型工程,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
“北方供暖系统中,我们研发的一二次网管(热力管)能反复承受130℃和110℃的高低温切换,一次网管已实现年产300万条,二次网管升级技术待进一步认证并量产。”黄奕用具象化的方式描述着核心产品的性能,“网管连接处的热力胶圈在110℃条件下可用64.8年,130℃条件下也能用34年。”
此外,际华3517给排水密封技术为全国第一家。“地下管网传统修复需全线开挖,耗时耗力。”黄奕说,公司现在通过创新密封结构设计,解决钢管的承压和密封性问题,实现管道局部开挖修复,施工效率提升300%。
与传统工艺相比,际华3517的橡胶核心产品和技术在耐高温、耐腐蚀、抗变形等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岳阳市石油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链、军民融合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际华3517积极融入区域“强链补链延链”的大局。
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关键位置的际华3517,还积极整合上游中晟公司的技术资源,与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联合研发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区域产业协同水平。
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该公司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产中,优先选用无毒无污染材料,采用节能、低噪、密封性好的生产设备;生产用水100%回收循环利用;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解决40%的工业用电,降低碳排放。
“公司将绿色制造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协同供应商、回收商,对产品、物料的绿色属性进行管理,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黄奕表示,这种绿色转型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站在新的起点上,公司正聚焦鞋材大底、橡胶密封圈、隔热条、混炼胶四大主业,朝着给排水橡胶密封圈行业第一、际华内部鞋材保障基地等目标迈进。
这条“产业焕新”之路,际华3517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走好,也为岳阳的产业升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