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知识点2025-03-08 04:45:40
(1)水处理(调蓄)构筑物钢筋混凝土池体大多采取现浇混凝土施工。浇筑混凝土时应依据结构
形式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依照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通常为振捣器作用
(2)支模方法有满堂支模法及滑升模板法。前者模板与支架用量大,后者在池壁高度≥15m时用。
(3)沉砂池、生物反应池、清水池大型池体断面形式可分为圆形水池和矩形水池,宜采取单元组
(4)以圆形储水池为例,单元一次性浇注而成,底板单元间用高聚氯乙烯胶泥嵌缝,壁板单元间
(5)各块(单元)间留设后浇缝带,池体钢筋按设计要求一次绑扎好,缝带处不切断,待块(单
元)养护28d后,再采取比块(单元)强度高一个等级混凝土或掺加UEA赔偿收缩混凝土灌
(6)水处理构筑物中沉砂池、沉淀池、调整池等混凝土圆形水池宜采取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7)预制拼装施工圆形水池可采取绕丝法、电热张拉法或径向张拉法进行壁板环向预应力施工。
(8)预制拼装施工圆形水池在水池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钢丝保护层喷射混凝土施工。
(9)预制沉井法施工通常采取排水下沉干式沉井方法和不排水下沉湿式沉井方法。前者适适用于
(10)排水下沉分为人工挖土下沉、机械挖土下沉、水力机械下沉。不排水下沉分为水下抓土下沉、
(1)水中含有杂质,分为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三种,分为悬浮物质、腔体和溶解物质三种。
(2)处理目标是去除或降低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有害细菌生物以及水中含有其余有害杂质,
③过滤:使水经过细孔性滤料层,截流去除经沉淀或澄清后剩下细微杂质;或不经过沉淀。原
②原水一接触过滤一消毒:通惯用于处理浊度和色度较低湖泊水和水库水,进水悬浮物通常小
③原水一混凝、沉淀或澄清一过滤一消毒通常地表水处理厂广泛采取常规处理流程,适适用于
④原水一调蓄预沉一自然预沉淀或混凝沉淀一混凝沉淀或澄请一过滤一消毒:高浊度水二级沉
淀,适适用于含砂量大,砂峰连续时间长。预沉后原水含砂量应降低到1000mg/L以下黄河
中上游中小型水厂和长江上游高浊废水处理多采取二级沉淀(澄清)工艺,适适用于中小型
(5)处理方法可依照水质类型分为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污水处理产生污泥处置及化学处理
①物理处理方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方法。惯用方法有筛滤截留、重力
分离、离心分离等,对应处理设备主要有格栅、沉砂池、沉淀池及离心机等。其中沉淀池同
②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质方法。惯用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
(6)污泥需处理才能预防二次污染,其处置方法常有浓缩、厌氧消化、脱水及热处理等。
(2)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有机污染物质。通常采取方法是微生物处理法,
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是污水处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处理技术之一,曝气池是其反应器。
(2)氧化沟通常不需要设置初沉池,而且经常采取延时曝气。主要组成有氧化沟沟体、曝气装
(3)三级处理是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之后,深入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既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氮、
磷等可溶性无机物等。三级处理使用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
(4)再生水回用:农、林、渔业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
(1)基本程序:单机试车;设备机组充水试验;设备机组空载试运行;设备机组负荷试运行;设
(1)施工方案应包含:结构形式、材料与配比、施工工艺及流程、模板及其支架设(支架设计、
(2)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结构施工流程: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垫层施工~防水层
(3)单元组合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工艺流程:土方开挖及地基处理~中心支柱浇筑~池底防渗层
施工~浇筑池底混凝土垫层~池内防水层施工~池壁分块浇筑~底板分块浇筑~底板嵌缝~池壁防
(1)模板及其支架应满足浇筑混凝土时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要求,且应安装牢靠。
(2)各部位模板安装位置正确、拼缝紧密不漏浆对拉螺栓、垫块等安装稳固模板上预埋件、预留
孔洞不得遗漏,且安装牢靠;在安装池壁最下一层模板时,应在适当位置预留清扫杂物用窗
(3)采取穿墙螺栓来平衡混凝土浇筑对模板侧压力时,应选取两端能拆卸螺栓或在拆模板时可拔
出螺栓。对跨度大于4m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设计无详细要求
(4)池壁模板施工时,应设置确保墙体顺直和预防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倾覆装置。-
(5)固定在模板上预埋管、预埋件安装必须牢靠,位置准确。安装前应去除铁锈和油污,安装后
(6) 池壁与顶板连续施工时,池壁内模立柱不得同时作为顶板模板立柱。顶板支架斜杆或横向连
杆不得与池壁模板杆件相连接。池壁模板可先安装一侧,绑完钢筋后,分层安装另一侧模板,
(1) 塑料或橡胶止水带形状、尺寸及其材质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纹,无气泡。
(2) 塑料或橡胶止水带接头应采取热接,不得采取叠接。接缝应平整牢靠,不得有裂口、脱胶现
(3) 金属止水带应平整、尺寸准确,其表面铁锈、油污应去除洁净,不得有砂眼、钉孔。
(4) 金属止水带接头应按其厚度分别采取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mm,咬接或搭接
(6) 止水带安装应牢靠,位置准确,其中心线应与变形缝中心线对正,带面不得有裂纹、孔洞等。
(4) 锚固肋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确保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不超
(5) 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安装、放置;浇筑混凝土时,禁止踏压撞碰无粘结预应力筋、支撑架以及
(8) 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小于25m 时,宜采取一端张拉;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大于
25m 而小于50m 时,宜采取两端张拉;张拉段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大于50m 时,宜采取分段
(11) 封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对应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得低于C40。
(1) 工程概况:包含施工环境、工程特点、规模、构件种类数量、最大构件自重、吊距以及设计
(2) 主要技术方法:括吊装前环境、材料机具与人员组织等准备工作、吊装程序和方法、构件稳
(4) 质量安全确保方法:管理人员职责,检测监控伎俩,发觉不合格处理方法以及吊装作业统计
(1) 安装前应经复验合格;有裂缝构件,应进行判定。预制柱、梁及壁板等构件应标注中心线,
(2) 曲梁宜采取三点吊装。吊绳与预制构件平面交角不应小于45°;当小于45°时,应进行强度
(1) 壁板接缝内模宜一次安装到顶;外模应分段随浇随支。分段支模高度不宜超出1.5m。
(2) 浇筑前,接缝壁板表面应洒水保持湿润,模内应洁净;接缝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
(3) 浇筑时间应依照气温和混凝土温度选在壁板间缝宽较大时进行;混凝土如有离析现象,应进
行二次拌合;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出250mm。并应采取机械振捣,配合人工捣固。
(4) 用于接头或拼缝混凝土或砂浆,宜采取微膨胀和快速水泥,在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并采取
(1) 缠绕预应力钢丝,应由池壁顶向下进行,第一圈距池顶距离应按设计要求或按缠丝机性能确
(2) 池壁两端不能用绕丝机缠绕部位,应在顶端和底端附近局部加密或改用电热张拉;
(6) 张拉应一次完成;必须重复张拉时,同一根钢筋重复次数不得超出3 次;发生裂纹时,应更
(7) 应在每环钢筋中选一根钢筋,在其两端和中间附近各设一处测点进行应力值测定;初读数应
(1) 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应在水池满水试验后施工,而且必须在水池满水情况下施工。
(2) 喷射距离以砂子回弹量少为宜,斜面喷射角度不宜大于15°,喷射应从水池上端往下进行。
(3) 喷浆宜在气温高于15℃时施工,当有六级(含)以上大风、降雨、冰冻时不得进行喷浆施工。
(1) 池体混凝土或砖、石砌体砂浆已达成设计强度要求;池内清理洁净,内外缺点修补完成。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防水层、防腐层施工之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池体施加预应力且锚固
(1) 流程:试验准备一水池注水一水池内水位观察一蒸发量测定一整理试验结论
(2) 向池内注水宜分3 次进行,每次注水为设计水深1/3。对大、中型池体,可先注水至池壁底部
施工缝以上,检验底板抗渗质量,当无显著渗漏时,再继续注水至第一次注水深度。
(3) 注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出2m/d。相邻两次注水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4) 每次注水宜测读24h 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注水过程中和注水以后,应对池体作外观
(12) 渗水量合格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不得超出2L/(m2d);砌体结构水池不得超出3L/(m2d)
(1) 地下水位应控制在沉井基坑以下0.5m,基坑内水应及时排除;采取沉井筑岛法制作时,岛面标
(3) 砂垫层分布在刃脚中心线两侧范围,应考虑方便抽除垫木;砂垫层宜采取中粗砂,并应分层
(2) 混凝土强度应达成设计强度等级75%后,方可拆除模板或浇筑后节混凝土。
(3) 沉井每次接高时各部位轴线位置应一致、重合,及时做好沉降和位移监测;必要时应对刃脚
(4) 应验算接高后稳定系数等,并应及时检验沉井沉降改变情况,禁止在接高施工过程中沉井发
生倾斜和突然下沉;后续各节模板不应支撑于地面上,模板底部应距地面大于1m。
(1) 应采取方法,确保下沉和降低地下水过程中不危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或地下管线,并
(3) 挖土应分层、均匀、对称进行;对于有底梁或支撑梁沉井,其相邻格仓高差不宜超出0.5m;
开挖次序应依照地质条件、下沉阶段、下沉情况综合利用和灵活掌握,禁止超挖。
(1) 下沉应平稳、均衡、迟缓,发生偏斜应经过调整开挖次序和方式“随挖随纠、动中纠偏”。
(3) 沉井下沉影响范围内地面四面不得堆放任何东西,车辆来往要降低震动。
①下沉时标高、轴线位移每班最少测量一次,每次下沉稳定后应进行高差和中心位移量计算;
②终沉时,每小时测一次,严格控制超沉,沉井封底前自沉速率应小于10mm/8h;
(1) 沉井外壁采取阶梯形以降低下沉摩擦阻力时,在井外壁与土体之间应有专员随时用黄砂均匀
(2) 采取触变泥浆套助沉时,应采取自流渗人、管路强制压注补给等方法;触变泥浆性能应满足
施工要求,泥浆补给应及时以确保泥浆液面高度;施工中应采取方法预防泥浆套损坏失效,
(3) 采取空气幕助沉时,管路和喷气孔、压气设备及系统装置设置应满足施工要求;开气应自上
(1) 干封底时,在井点降水条件下施工沉井应继续降水,并稳定保持地下水位距坑底大于0.5m;
(3) 每根导管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且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宜小于1.0m;各导管间混凝土浇筑面
平均上升速度不应小于0.25m/h;相邻导管间混凝土上升速度宜相近,最终浇筑成混凝土面应
(4) 水下封底混凝土强度达成设计强度等级,沉井能满足抗浮要求时,方可将井内水抽除。
(1) 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水池基坑施工前必须采取人工降水方法,把水位降至基坑底下
2、 当构筑物无抗浮设计时,水池应采取抗浮方法,以下工程施工应采取降排水方法:
(3) 基坑底部存在承压含水层,且经验算基底开挖面至承压含水层顶板之间土体重力不足以平衡
(1) 基坑四面设防汛墙,预防外来水进入基坑;建立防汛组织,强化防汛工作。
(2) 构筑物下及基坑内四面埋设排水盲管(盲沟)和抽水设备,一旦发生基坑内积水随即排除。
(4) 当构筑物自重小于其承受浮力时,会造成构筑物浮起;因地制宜:引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外
来水进入构筑物,使构筑物内、外无水位差,以减小其浮力,使构筑物结构免于破坏。
(1) 合理增配结构(钢)筋,提升结构抗裂性能。结构配筋应尽可能采取小直径、小间距。全断
(3) 无支护沟槽边坡要求;有支护沟槽支撑形式、结构、支拆方法及安全方法。
(2) 人工开挖多层沟槽层间留台宽度:放坡开槽时不应小于0.8m,直槽时不应小于0.5m,安装井
(1) 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预留200~300mm,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整平。
(2) 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宜采取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石灰土回
(3) 槽底土层为杂填土、腐蚀性土时,应全部挖除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2) 在软土或其余不稳定土层中采取横排撑板支撑时,开始支撑沟槽开挖深度不得超出1.0m;开
(1) 槽底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时,超挖深度不超出150mm 时,可用挖槽原土回填扎实,其压实度
不应低于原地基土密实度;槽底地基土壤含水量较大,不适于压实时,应采取换填等方法。
(2) 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扰动时,扰动深度在100mm 以内,宜填天然级配砂石或砂砾处理;扰动
深度在300mm 以内,但下部坚硬时,宜填卵石或块石,并用砾石填充空隙并找平表面。
(1) 采使用方法兰和胶圈接口时,安装应按照施工方案严格控制上、下游管道接装长度、中心位
(2) 采取焊接接口时,两端管环向焊缝处齐平,错口允许偏差应为0.2 倍壁厚,内壁错边量不宜超
(1) 顶管顶进方法选择,应依照工程设计要求、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现场条件,经技
(2) 采取敞口式(手掘式)顶管机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大于0.5m 处,并应采取方法,
(3) 定向钻机在以较大埋深穿越道路桥涵长距离地下管道施工中会表现出优越之处。
(4) 夯管法在特定场所是有其优越性,适适用于城镇区域下穿较窄道路地下管道施工。
(1) 压力管道分为预试验和主试验阶段;试验合格判定依据分为允许压力降值和允许渗水量值,
按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无要求时,应依照工程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项值或同时采取两项值
(3) 管道采取两种或以上管材时,宜按不一样管材分别进行试验;不具备分别试验条件必须组合
试验,且设计无详细要求时,应采取不一样管材管段中试验控制最严标准进行试验。
(1) 污水、雨污水合流管道及湿陷土、膨胀土、流砂地域雨水管道,必须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
(3) 全断面整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无压管渠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除设计要求外,管渠混凝土强度
等级、抗渗等级检验合格,可采取内渗法测渗水量;符合设计要求时,可无须进行闭水试验。
(4) 不开槽施工内径大于或等于150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管道,设计无要求且地下水位高于管道
顶部时,可采取内渗法测渗水量;符合要求时,管道抗渗满足要求,无须再进行闭水试验。
(5) 大口径球墨铸铁管、玻璃钢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或预应力混凝土管等管道单口水压试验
合格,且设计无要求时:压力管道可免去预试验阶段,而直接进行主试验阶段;无压管道应
(7) 无压力管道闭水试验,试验管段按井距分隔,抽样选取,带井试验;若条件允许可一次试验
(8) 当管道内径大于700mm 时,可按管道井段数量抽样选取1/3 进行试验;
(4) 管道两端堵板承载力经核实应大于水压协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应封堵坚固,不得渗水;
(5) 顶管施工,其注浆孔封堵且管口按设计要求处理完成,地下水位于管底以下;